返回首页

过年三个字的习俗,关于三春节民间习俗

来源:www.xingzuopeidui.com 时间:2024-02-03 10:05 点击:4 编辑:xingzuopeidui.com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关于三春节民间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关于三春节民间习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过年三个字的习俗?

1、办年货

办年货是中国人过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置办年货,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贴的(年红)、送的(拜年)礼物等等,统名曰之“年货”,而把采购年货的过程称之为“办年货”。

2、贴春联

春联,又叫“春贴”、“门对”、“对联”,是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年红”中一个种类。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是我们过年的重要习俗。当人们在自己的家门口贴年红(春联和福字等)的时候,意味着过春节正式拉开序幕。

3、吃饺子

吃饺子流行于北方地区,一般除夕吃肉馅的,大年初一吃素馅的。新年饺子要皮薄、馅多,捏得严实,不能煮烂,荤饺子要有猪肉、羊肉、牛肉、鸡肉的,也有两种肉拌在一起的鸳鸯饺子,以及百味杂陈的“饺子宴”。素饺子多用各种新鲜蔬菜。饺子的形态甚多,有冠顶饺、蝴蝶饺、金鱼饺、花边饺,也有推捏、叠捏、扭捏、花捏的月牙饺,以及挤捏的木鱼饺。

4、放鞭炮

鞭炮又叫放爆竹,是中国传统民间习俗,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相传是为了驱赶一种叫作年的怪兽。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天宇。在这“岁之元” “月之元” “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寓意旺气通天,兴隆繁华。

5、拜新年

拜新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电话拜年、短信拜年、网络拜年等。

农历3月3有什么风俗?

农历三月三,亦称"上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以汉族、壮族、苗族、瑶族为典型。三月初三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是一个隆重而盛大的节日。

在我国北方中原地区也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轩辕生"的说法。每年这一天,世界各地的华夏子孙都会来到黄帝故里新郑市寻根拜祖。《论语》中所记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与《兰亭序》中"曲水流觞"都与上巳节相关。

"三月三"不仅仅是单纯的壮族传统踏青歌节,也是壮族祭祖、祭拜盘古、布洛陀始祖的重要日子。每到三月三时节,壮族青年男女聚集街头欢歌、汇聚江边饮宴。同时,"壮族三月三"不仅是壮族重要的传统习惯节日,也是广西汉族、瑶族、侗族、苗族等民族传统节日。

壮族

壮族过三月三大多是赶歌圩,搭歌棚,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相传为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故又称"歌仙节"。壮族通常在三月三蒸五色糯米饭。另外,艾糍粑、粉蒸肉、黑糯米酒是广西"三月三"的特色食品 。壮族"三月三"习俗,很多人只知道对歌谈情,其实壮族"三月三"习俗有很多,抢花炮、抛绣球、吃五色糯米饭等也是有趣的节日习俗。

侗族

侗族"三月三"又名"播种节"、"讨葱节"、"花炮节"。侗家传说,古时他们总是以桐树开花时为插秧节。但有一年桐树没有开花,结果误了农时,只好逃荒到报京一带。为吸取过去的教训,每到三月三人们便吹芦笙唱歌、走访亲友,并相互提醒该忙农事了。侗族多于三月三这天举行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踩堂等活动,故亦称"花炮节"。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关于三春节民间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关于三春节民间习俗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最近发表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在线咨询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