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清明节的过节时间和过节习俗有哪些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清明节的过节时间和过节习俗有哪些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清明节是几月几日有哪些习俗?
每年公历4月4日至6日之间有一天是清明节,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名称,同时也是是纪念祖先上坟扫墓的传统佳节,而清明节起源于寒食节,节日风俗有禁火、扫墓、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等。 从唐代开始,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天气网在此为您介绍关于清明习俗、养生、常识、农事等等。
关于清明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寒食节期间的习俗,主要有禁火冷食和后来成为清明节主要内容的祭扫坟墓。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这不仅表上坟扫墓等仪式多在清明举行, 就连寒食节原有的风俗活动如冷食、蹴鞠、荡秋千等,也都被清明节收归所有了。
清明一般在公历4月4日至6日之间变动,并不固定在某一天,但以4月5日最常见。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候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清明节气,与岁时物候相关,常以指导农事,有天朗气清、春耕时宜之意;清明节日,是人们扫墓祭祖、慎终追远的日子;因为二者相融,让清明兼具自然和人文内涵。
清明节的习俗有踏青、放风筝等,江南一带有清明节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油绿如玉,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青团子在江南一带的民俗中显得格外重要。
清明节传统习俗有哪些?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清明节,民间忌使针,忌洗衣,大部分地区妇女忌行路。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祭祖扫墓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四大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人们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带上水果食品、纸钱等物品来到墓地,将供品摆放在墓地前面,将纸钱焚化,为坟墓添一些新土,然后再在墓前磕头祭拜,就可以收拾供品打道回府了。
清明节的习俗主要有三项:
一是扫墓。扫墓是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的风俗习惯。人们在清明节前后到祖家墓地铲除杂草,放上供品,坟前上香,焚烧纸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二是踏青。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三是蹴鞠。蹴鞠是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的。
清明节习俗很多,各地有所区别,但都是大同小异。有的可挖土除草,有的可烧香点烛,有的在跪拜祭奠,有的用整鸡或肉类,有的用糍粑糖果等等。叫法也不尽相同,有叫挂纸,有叫上坟,有叫祭祖,有叫拜山……清明节就是缅怀和感恩,不忘过去,开创未来!
清明节过节的过程是什么?
清明节前一天,爷爷奶奶就已开始忙着准备扫墓用的物品。首先是准备装到篮子里的祭祀品,有素类和荤类:
素类是:米饭一碗,炸豆腐一块,茶水半碗。
荤类是:煮熟的鸭子一只、猪肉一块,炸好的小鲤鱼一条,生鸡蛋一个,米酒一瓶。
其次是一些准备种到坟墓里的竹笋和葱。竹笋是小个儿的,矿泉水瓶般大小。每个竹笋和每棵葱都用一截红纸包扎好。
再是买回了一些香烛、纸钱、挂钱和鲜花,挂钱上沾着鸡血或鸭血。
准备好所有祭祀用品后,爸爸和叔叔指挥大家带上锄头、铲子、镰刀,领着我和堂兄弟、堂姐妹直奔祖先的坟墓而去。爸爸说能去的尽量都去,去看看祖先的坟墓,到坟前缅怀先祖。
来到一座坟墓前,首先干的活儿是扫墓——大家一起动手,把坟墓各处的杂草拔除,把坟墓周边的蕗萁和茅草之类用镰刀割掉,或者用锄头铲除,坟墓地面堂里的枯树叶等垃圾也被清扫得一干二净。之后,爸爸把一篮子的祭祀食品提至地面堂中间的石台上,并在插香烛处上好香烛,在墓碑上方的石梁中间及左右两边挂好挂钱,再把鲜花献到墓碑旁。做完这些,我们学着爸爸的样子,个个一本正经地站在墓前,双手合十,鞠躬祭拜安葬在坟墓里的祖先,一拜,再拜,再拜……爸爸还念念有词,说的大意是如今家里一切安好,大大小小都来瞻仰先祖了,请先祖在九泉下安息。
祭拜完后,我们接着爬山过岭,去另一个地方上坟……
在祭拜最近的一两辈先祖时,便把卷着红纸的竹笋和葱种到安葬先祖的坟墓的一角。
等上完所有的坟墓回到家,奶奶和妈妈立即动手,把祭祀过的食品做成菜,一家人聚在一起吃晚饭,爷爷还边吃饭边聊些先祖的光荣历史,并对晚辈提出期望,期望我们晚辈为家族争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清明节的过节时间和过节习俗有哪些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清明节的过节时间和过节习俗有哪些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