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清明节过节时间 节日习俗是什么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清明节过节时间 节日习俗是什么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清明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是清明节。
清明作为传统节日,也被称为踏青节、寒食节,它最早起源于周代,民间关于它的由来也有充分的描述: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防止被人迫害逃亡国外,而在流浪途中,很是饥饿,介子推见状,拿出一把刀,将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煮了肉汤让其吃下。
十九年后,重耳当上了国王,但介子推却来到绵山隐居生活,重耳为了感激对方的恩情,亲自请他出山。然而介子推却不愿待见重耳,重耳一怒之下派人烧山,想要让介子推下山。然而,整座山被烧光了还是没发现介子推的身影。
火熄灭后,大家才在一棵柳树下见到被烧死的介子推,身旁还有一封++,上面写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重耳大哭不已,很是感动,他下令将这天称为寒食节。次年他再次来到绵山,祭奠恩人介子推,发现当初被烧死的柳树已重新发芽生长,便将此树称为“清明柳”,并大告天下,将寒食节后的一天称为清明节。清明节讲究很多,农村的老传统不能丢。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而按阳历来说,清明节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
一、春节
1、春节的由来:相传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2、春节习俗:春节的习俗有很多,包括贴门神 、贴春联 、接灶 、贴福祈福 、置天地桌 、吃年夜饭、守岁、放爆竹、接神、祭祖、接财神、隔年饭等。
二、元宵节
1、元宵节的来历: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2、元宵节的习俗: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灯节,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 夜间燃灯,蔚为壮观。
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三、清明节
农历三月三是什么节日,有什么风俗?
在我国,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都是一个充满节日氛围的日子,是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如壮族的三月三歌圩等,而汉族在农历三月三这天也有历史悠久的上巳节。
上巳,是指以干支纪日的历法中的夏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故又有三巳、元巳的别称。在先秦时代,上巳节已成为大规模的民俗节日,主要活动是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也就是通过自洁而消弥致病因素的仪式。此后,上巳节又增加了曲水流觞、临水饮宴等活动内容。在水边摆设席障,茶具与花,与会者进行宴饮,吟诗作赋。临水饮宴和曲水流觞在出现以后逐渐成为文人雅士的娱乐活动,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在我国流传甚广。
此外,上巳节又称中国传统的情人节,记载于《诗经》中,比西方情人节早了1000年。因为上巳节的主要活动之一就是男女相会,即男女表达爱慕之情的“情人节”。先秦以后,三月三情人节在各代延传开来。至唐朝,杜甫在《丽人行》中那句“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更将其摇曳绮丽之风情烘至高处。自宋以后,理学盛行,礼教渐趋森严,上巳节风俗才在汉人文化中渐渐衰微,至今荡然无存。
时至今日,三月初三在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是一个隆重而盛大的节日,从云南大理每年三月三日举行的泼水节活动中,依稀还可看到古时上巳节祓禊之俗的影子。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清明节过节时间 节日习俗是什么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清明节过节时间 节日习俗是什么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